SLIE1-18-10
SLIE1-18-28
SLIE1-18
previous arrow
next arrow
融意設計 20181029 咱的故事 網頁設計-07

桃園是座充滿故事的城市,先民們不論先來後到,都共同以獨特的文化構築、流傳著每段歷史。藉由梳理生活周遭的傳統人文技藝,除了可以將文化的發展源流條分縷析,也鮮活了每個市民記憶中的片段,那也許是三年四個月的學徒歲月,或是琅琅上口的民俗諺語,抑或是街頭巷尾的野台活戲,若文化是城市的靈魂,這些故事就是靈魂存在的證明。

閩南族群是桃園組成的大宗,與客家族群大抵形成「南客北閩」的分布,雖然閩南文化在台灣普遍可見,但缺少系列性的紀錄、保存。有鑑於此,地方文史工作者與有識之士開始積極發起各項協會組織,保存、推廣傳統閩南文化,並在各方賢達的訴求下,市府於今年在文化局下設立閩南及民俗文化科,期能專責進行閩南相關文化推展,在這個脈絡下,誕生了這本說「故事」的專書。

在地理、歷史的觀點上,「閩南」意指中國福建省南部沿海的泉州、漳州、廈門等地,「閩南文化」則是該地所形成和存在的文化。此後,隨著閩南人士渡海移民,閩南文化尊重傳統與調和自然的特質,以及勤奮樸素、善用在地素材的性格,也在移居地播遷發展,呈現在語言、飲食、宗教信仰、民間習俗和傳統民居、服飾、工藝、表演藝術等人文面向上。臺灣祖籍閩南的人口,高達1700萬人,是中原移民定居「閩南」之後再度移民的最大集聚地,移民攜入的「閩南文化」,在逐漸本地化和不斷現代化的過程中,已經植入異地新質,包括東洋和西方的影響,因而使「臺灣閩南文化」發展出新貌。 

融意設計 20181029 咱的故事 網頁設計-09

桃園市在清領日治時期形成「北閩南客」的族群分布態勢,以中壢區為核心的「南桃園」,傳統上是客家人聚居地;「北桃園」以閩南人聚落為主,包含核心的桃園區和龜山區、八德區、大溪區、蘆竹區、大園區,範圍相當於日治時期桃園郡加上大溪郡大溪街。除此之外,南桃園的新屋區西南、觀音區北端、中壢區北端等地,也有不少閩南移民。以漳泉分布來說,北桃園六區的閩南移民以漳州籍為多,南崁溪以北地區則是聚集多數的泉州籍。截至今年九月桃園市人口數已達221萬多人,以上述北桃園六區概估,閩南人約佔52%,在多元族群中居冠。作為新興城市的桃園,除了閩南、客家兩大族群,還有復興區泰雅族和民國38年撤退來臺的國軍及其家屬在桃園形成的八十六個眷村,以及民國50、60年代島內和馬祖移民等組織的十六個各地旅桃同鄉會,乃至近年的異國婚姻、 外籍勞工所帶來的新移民、新移工,散佈桃園各地。而多元族群帶來的人文薈萃,從閩南、客家、原住民、眷村、馬祖到新住民文化,都在桃園市政府各局處舉辦的活動中大放異采,具體落實尊重多元族群的文化政策,寬廣的文化視野也展現國際城市的恢宏格局。

SLIE 1-18-28

屬於最大族群的閩南文化,自民國101年起,在文化局主導下,由表演藝術科、文化發展科、文化資產科等單位,協同辦理諸多推廣活動,突顯桃園在地的閩南文化,包括每年持續舉辦的「閩南文化節」以民俗藝閣、歲時節慶、傳統表演藝術為主題,以及「閩南文化學堂」講座及研習、「土地公文化館」的宮廟文化展覽、藝文學習活動。為能更專精深入,文化局於民國107年3月15日正式成立「閩南及民俗文化科」,專責推動閩南文化、傳統民俗及工藝發展,包含辦理閩南語言、詩詞吟誦、傳統工藝調查、閩南表演藝術推廣、地方文史爬梳、文化資源調查、文化節慶舉辦等,從「桃園當地」至「臺灣本土」,推廣更全面的「閩南文化」。明朝、清朝以降,閩南先民來臺已經數百年,經歷明鄭、清領、日治以及國府來臺,傳統閩南文化的生活方式,幾經在地發展之後,日益繽紛。《咱的故事》一則從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,勾勒傳承自閩南的常民生活樣貌,感念先民的胼手胝足與其形塑的美好文化;一則藉由匠司、職人、專家學者的口述,記錄在地閩南傳統人文藝術的故事與其代表的珍貴傳承。未來,文化局「閩南及民俗文化科」更將廣度與深度並進,致力於桃園閩南文化的發揚。

推廣活動頁面-03